本期的《盛世丹青》,我们要带您走进原合肥市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凌徽涛先生的艺术世界。凌徽涛是当代画坛卓有成就的人物画家,不仅油画人物画个性鲜明而为人们称道,而且国画人物画特色显著而为当今画坛瞩目。他的国画人物画关怀人的现实境遇与生存状态,同时关怀人的理想、期盼和憧憬,笔墨间蕴含着淳朴的人文情怀,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现代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凌徽涛1954年出生于安徽屯溪,祖籍歙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合肥书画院院长、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
青少年时期凌徽涛深受徽派文化艺术影响,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和现代派艺术思潮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凌徽涛先生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甚至有些促狭。或者这种风度的“修饰”正是为用来掩盖他内心的狂傲和思想的孤高。他有一个完全不同流俗的心灵世界。安徽著名美学评论家郭因老先生曾经为其撰文;“凌徽涛干事十分认真,仔细,可有时却又相当粗疏,甚至有点荒诞,——人难懂,画更难懂”。
由高名潞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一书中曾刊发了凌徽涛先生两幅油画:《理发己经一小时了》、《墙那边在讨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感觉这是一个对世界和人生有话要说的油画家。他的油画作品《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成交价176万,选入“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一批将历史、民俗和现实“强行捆绑”在一起,风格荒诞、黑色幽默式的油画作品,从此引起了美术界的高度关注。
如果说凌徽涛的油画人物画弥漫着荒诞、黑色幽默、诙谐与智慧,展示着历史、民俗与现实、生存的不尽纠葛,类似“玩世现实主义”,却近“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情愫与情境,那么他的国画人物画则是另一种境象:它洋溢着淳厚质朴的民俗民风、家园情愫、同情与爱怜,流露着现实与理想相交织、生存与憧憬相激荡的人文情怀,还呈现和诠释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凌徽涛在持续探索油画人物画的同时,努力探索国画人物画。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积淀,凌徽涛的国画人物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艺术建树为当今画坛瞩目。
凌徽涛的国画人物画,从题材视角看主要有三类,即高原和少数民族人物、徽州父老乡亲、中国古代文士。这三类人物画,形式风格似乎迥异,但内在精神统一,这就是人文关怀。这也就是他的水墨人物画所以吸引人、感动人的缘由。
他笔下的人物或沉雄坚毅,或神情隐忍,或桀骜不驯,有着对苦难的漠视,隐含着献身的激情,那一份虔诚和笃定,有力地在现实中划开了一道罅缝,透出冷艳高远的人性光辉。画面中,人物是绝对主角,然而通过这人物的表情、举动和服饰,其所处环境和历史境遇却为你强烈感知和审美关照,并给予你一份需要冷静之后在人生座标上的思索。 凌徽涛的高原和少数民族人物画,尤其是近年的作品,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动人的艺术魅力,以及难以言表的审美意味。
凌徽涛先生以白黑灰为基调所构成的强烈的对比,以及画面形象的呈现与这一形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习性的纠葛及背逆,可能才是他投以兴趣和关注的重点。浓烈的墨色和凌厉的线条,似乎表明着他对现实的某些看法和不甘,而对西北高原汉子这一原形的偏好,则分明是他基于人性思考上的独特情感表达。不妨说,硬朗,甚至有些执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精神层面发现本我和超我,一直是凌徽涛笔墨生涯中的主线。为此他不顾安危六次深入甘南藏区,重走长征路,大量的写生,细致的观察,在旷野雪原高天厚土间洞悉生命苦难和灵魂的皈依,以及后表现主义手法与主题的巧妙揉合,在近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中如《飘流的三寸金莲》,《湓僊的青铜》,《扎西德勒》和《好外婆》都在表明他对自己独特艺术世界的不懈求索和他清逸而倔强的个性体现,并有后人万难模拟其的神韵。
有人说凌徽涛不是简单的“中西融合”,而是“中为本体”的“以西润中”。其根据是:他国画人物画的“艺术本体”属于中国传统,具有文人画特质,具有水墨画特色,具有中国画所特有的审美意味,而西画技法的选择性使用只是为了丰富、润滋国画艺术。
对一个画家而言,一味地追寻美也无可指责,但那种美很可能是柔弱的、萎靡的甚至是虚幻而伪饰的,由美循真,方得真趣。发现美,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并通过自己的笔墨直陈生活的残缺以及坚忍的存在,在对真实的诉求中感知力量的善意,这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情怀。在这方面,凌徽涛先生真正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