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名家
  • 鉴赏
  • 拍品
  • 壁画
  • 藏玩
您的位置:中国画刊 > 资讯 > 艺术资讯 > 回望青山写真意 融贯古今笔墨新 ——著名画家朱修立艺术展受热捧,其“利他”精神…
  • 回望青山写真意 融贯古今笔墨新 ——著名画家朱修立艺术展受热捧,其“利他”精神广为传扬

  • 2023-10-10  作者:朱梓源  来自:朱修立 点击:15448 次

  • 编者按:

           “回望青山写真意——朱修立艺术展”自9月8日在安徽省美术馆展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不少艺术同行及美院专家对朱修立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文情怀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作品“既有古典意义,又有现代精神。”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通过线上观展后由衷感叹:“笔墨饱满,结构宏阔,回向正溯,但又气象清新,令人佩服!”
           
    朱修立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探索中国画现代性问题的画家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开始笔墨实验,运用独特微观视角描绘安徽田园风貌,作品个性鲜明且富有时代气息。之后,他访学欧美十余年,探求中西绘画艺术精要,不断拓展当代审美意趣。他用最大的功力打入山水画传统,又坚守中国绘画写意精神,最终以经过锤炼的清新笔墨、时代语言回归绘画创作,诠释了其"以物写我"的艺术追求。


    9月9日,安徽省美术馆为朱修立先生86岁生日庆生并按先生要求以简约喜庆的形式宣告画展开幕。

           “人生无价,贵在利他”是朱修立先生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安徽省美术馆建成开放一周年之际,朱修立先生携夫人潘慧心向安徽省美术馆无私捐赠了253件代表作品,这不仅丰富了美术馆馆藏,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此次,美术馆以“远溯博索·大师艺脉”“踏遍青山·以物写我”“夙心往志·美育传薪”三个篇章,全面展现这位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亲历者和美术教育实践者艰辛而宽阔的求索之路。回望先生的艺术步履,他在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探索上完成了从文化积淀到文化自省,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他的艺术精神与新时代美术繁荣兴盛的理想相融合,也为推动安徽乃至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力量。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远溯博索 大师艺脉

          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与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西学东渐的文化影响密切相关,艺术家们沿承传统绘画写意精神,探索更具个性化、民族性、时代性的笔墨语言。在安徽画坛,朱修立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立足传统而颇具开拓精神的当代山水画家,他的艺术之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1957-1961年,朱修立先生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后留校作为工笔画师资人才从事相应教学。南艺工作期间,他经常下乡村、跑剧团进行生产劳动、艺术创作,扎根基层使他对人民饱有深厚感情。这些丰富的经历其日后山水画形成既有严谨工细、又有写意豪放特色,并蕴涵人文关怀的缘由。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1960年秋,为探索"中国画传统笔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这一艺术论题,"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画家们以"新题材""新笔墨""新境界"拓展了山水画从"超逸避世"走向"大众共享"的新局面,新金陵画派也因此而崛起。在这场写生活动中,朱修立先生随傅抱石、亚明、钱松品等名家游历祖国山川,目睹大师造化自然的风采,在体悟笔墨意趣的同时,也将"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心。

          1978年,李可染先生到黄山、九华山一带写生,朱修立作为安徽画家代表陪同照料,也得以近观大师写生作画,更在学习可染先生"积墨法"时得其润墨提点。李可染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浑朴的笔墨语言无不影响着朱修立,特别在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中得以体现,成为其山水画风格转变的重要因素。

           早年南艺求学,得陈大羽俞剑华等名家指点,又随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壮游写生,使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加上后来赖少其先生对他的器重和影响,从此朱修立有了更开放、独特的眼光创新笔墨。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踏遍青山 以物写我

           1976年,朱修立先生调入六安师任教,期间,他常去皖西大别山区、皖南新安江一带写生,创作了一批极具安徽地域风貌与时代印记的写生作品,如《西海晚照》《梅山采石场》。从这个时期作品中,可看他从新金陵画派到受李可染先生影响,逐渐形成个人笔墨程式的演变过程。

           安徽的山川风貌与乡间野趣滋养了朱修立先生的性情,也为他创新个人艺术风格注入活力。在当时全国画坛热衷于名山大的创作之下,他独辟蹊径,将目光转向山林、茅屋、野凫等田园意象,以微观视角表现独特山水面貌,给画坛带来了新风。作品注重气韵,意在笔先、趣见法外,尽显淳朴、自然的诗意乡情,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讴歌了人民生活与秀丽河山。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现代绘画为参照的中国新潮美术应运而生,朱修立先生感受到山水画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自1984年至1998年的十余年间,他走出国门,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访学,探求中西方艺术的发展与融合。这一时期,他吸收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风格特点,在画面色彩与构成上大胆突破,创造出全新的艺术符号和构成方式,为中国山水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以物写我"是朱修立先生山水画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体悟,在其六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中,不断被实践和论证。他的山水并非实景的再现,而是心境的外化,在画面表达上大体呈现出两种面貌:一是轻松而灵动的意笔山水,自由飘逸、性情洒脱,流露出一种诗性与人文魅力;二是境界开阔、气魄如虹的青绿山水,造型严谨、色彩清雅,传达出一种超然而辽阔的心境与君子气度。

    夙心往志 美育传薪

           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术积淀与不断探索后,朱修立先生重新从文化精神上认识中国绘画的特征,领悟山水画写意精神。21世纪初,他逐渐回归传统,学习董其昌、八大山人、渐江、龚贤等古代大师手迹,寻求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生活与当代审美意趣。

           创作之外,朱修立先生不忘奖掖后学。早年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勤耕耘,桃李天下,授课之余编著了《荣宝斋画谱(72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等,为学画者指点迷津。尤其先生在古稀之年,发起建立西庐雅集中国画共创研究中心普及大众美育,不遗余力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播和弘扬西庐雅集坚持"美育为众、集雅与民"的理念,诠释了中国山水画家"化人""德育人"的艺术精神。


    朱修立先生和雅集学员们分享创作心得

           朱修立先生教导学生:传统中国画无疑是一份遗产,善用遗产就应把它作为启动发展的财富。但传统也并不只是笔墨,发展也决不是仅在笔墨二字上做文章,而是对每个画家的综合实力的考验。他告诫学生,不论东西方,好的画家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中国画正是通过笔墨与造型,传达画家的立意、情趣,反映画家的文化素养与生活积累从画作中可以看出其人品、气质、性格。因此,要做一个好画家,不仅要在狭义上的笔墨基本功上下功夫,还要在广义而言的文化传承和生活积累上下功夫。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立德、立功、立言”思想,勉励学生“事业有成重在进取,人生无价贵在利他”,应该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要不断努力取得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如今朱修立先生年届耄耋,虽力不从心,但心怀大爱,心系安徽美术事业的发展,他时常感慨,“安徽作为文化大省,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但安徽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想把文化大省变为文化强省,就得把文化搞上去,培养出老中青三代,做到后继有人,这需要政府领导、美术机构、社会团体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安徽文化繁荣了,安徽美术必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江元晨 吴梅森)     


    朱修立 作(安徽省美术馆馆藏)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