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成功解决昆虫危害敦煌石窟及壁画问题
2016-01-27 来源:中国画刊 浏览:12714 次
新华网兰州12月2日电(记者张燕 王艳明)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昆虫的生存、活动规律,从生态学和生物学入手,成功研究出一系列防治危害敦煌石窟及壁画昆虫的办法,解决了石窟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汪万福介绍,生物虫害是文物保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昆虫对露天壁画、石窟壁画、馆藏文物及木制古建筑的损坏越来越明显,有些已造成较大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的众多专家合作,以敦煌石窟为例,研究了石窟中昆虫的种类、分布规律、危害方式与程度,并通过多项试验,找到了一系列有效防治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石窟中的昆虫大体分为6种,它们分别是中华按蚊、白纹蚊、家蝇、丽蝇、仿爱夜蛾和清隘夜蛾,其中仿爱夜蛾生存能力最强、数量最多。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昆虫的成虫在飞行时会碰撞壁画,使已经起皮、酥化的壁画脱落;昆虫身上的鳞粉和成虫的排泄物撒落在壁画表面,也会严重污染壁画。更为严重的是,昆虫排泄物中的水分、有机物质与壁画的颜料成分起化学反应,引起局部壁画颜料褪色、变色,甚至导致颜料层翘起、脱落,加速了壁画病害的发生。
根据对这些昆虫生存、活动规律的研究,专家提出了物理机械防治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物理机械防治主要包括在洞窟上安装门窗、纱网等防护设施;集中捕杀;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在洞窟外用20W黑光灯诱杀羽化期成虫等,这些措施不但简便易行,效果也较好。生物化学防治主要包括恶化昆虫生存条件,清除寄主植物;培养天敌,控制有害昆虫;选用特别配置的药液在6月上旬对2-3龄幼虫喷洒防治等,这些方法在长久防治方面效果显著。
专家指出,以上的各类防治方法在使用时都要遵守不危害石窟与壁画文物的前提,同时也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系统为代价,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