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观]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2017-11-16 来源:中国画刊 浏览:19257 次


  核心提示: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公益平台“西庐雅集”发起人、著名画家朱修立先生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早年曾参与和见证南京新金陵画派的创立和发展,后调入安徽省书画院专职创作。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先生曾任安徽省美术类高级职称评委,全国美展评委,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朱修立先生曾活跃于海外,曾旅居欧美数载,从事艺术考察,举办个展及讲学。先生根据多年的创作研究、从艺体会及教学心得,出版有《荣宝斋画谱(72)》、《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等数种画册。 现将朱修立先生的创作心得一一“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予以刊发,以飨广大画友。


春未央-朱修立作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被看重的一科,历代都把山水画列为“众科之首”,因为它最具有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它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宇宙观,与世界上其它绘画有明显的区别。前贤丰子恺先生说:“一种绘画注重眼,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位置、神气而不讲究其意义与价值,即注重画面的;另一种绘画注重心,注重描写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即注重内容的,两者不分高下。但从艺术境界上说,重眼的事纯粹的绘画,重心的是借绘画手段来给别的东西作宣传,或讴歌,或鼓吹……”“中国画则是综合的艺术,是绘画中羼入了一点文学。”又说:“人生的滋味在于生的哀乐,艺术的福音在于其能表现这些哀乐。”

  这些精辟的论述给我们简要地指出了两种不同体系的绘画特色。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气象的描绘来寄托中国人的情思与理想——“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水画中包含了“天人一体”“物我相融”的宇宙观,也包含了庄子所说的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注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崇尚自然的和谐之情。因此,不仅仅是描写山川林木而已,除了画面的因素,还有画外的文化内涵,给予观众以丰厚的、综合的想象和愉悦精神。

  厘清山水画形成的原因及其有哪些主要的特色,以及构成山水画特色的诸因素,对于我们学习中国山水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联系到一千多年来中国化的论述中,可以令今人把握山水画的特色,为今后开辟新的途径奠定基础。南朝陈的姚最说:“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点明了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失去传统的独特性,对今天着力于中国山水画创新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启示。

  除了“天人一体,物我相融”“顺其自然”等哲学观点影响到绘画美学之外,历史的演变也是重要因素,《诗经·国风》中有很多篇讽喻的诗歌,例如硕鼠篇,借嘲讽硕鼠来暗喻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庄子则写了化蝶,鲲鹏等寓言来阐述自己的“道”。屈原描绘香花幽草来表明高洁的情操——令我们明白中国的艺术原理不是指物写物,而是“以物写我”,借物象来表达自己的“心”,这个“我”,即后来画论中常提到“道、神、意、情”,这种比兴手法不仅在文学,在绘画中也成为了常用的方式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成为一种特色。例如荷花被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竹子是有节(操)而虚心。

  第三个原因是山川环境,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那里有顶天立地的高原,雄伟绵延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自然界的壮美,形成了人们耳濡目染的审美观,因而博大精深便成了艺术的追求目标。比邻的日本,由于地域狭小,因此日本艺术的风格就显得小巧而精致。客观上,地域特征对人们形成审美观与艺术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月松间-朱修立作

  由于上述的原因,山水画呈现出一些主要的特色:

一、以抒情达意为创作目的

  除了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涉及山水之外,真正论及山水画创作的是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开篇便明确指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结尾处又说“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画山水画是为了体现自己的“道”,令天地灵趣充满神思,精神得到愉悦畅快,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与画家“神遇而迹化”。山水画家面对山川气象充满想象,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中。南朝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髴之哉,此画之情也。”以此可以忘却荣华富贵带来的享乐。唐朝王维认为山水画“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把人生襟怀、超凡脱俗的情操与山水之乐联系在一起。这位诗人画家的画充满了诗情、诗境,以致后人就把诗情与画意联系在一起,画境即诗境,都成为抒情、言志的手段。宋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山水,是为了“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山水画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欣赏山光水色”,这是“贵夫山水之本意也”。这些都明确无误地表达了画山水画的目的性。

二、不似之似的绘画造型观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造型上的一大特点,“不似”乃留给画家依据自身审美理想处理画面艺术效果的空间,“似”是留给观众的,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懂画家心中的“道”,才能为观众接受并进一步去感觉和理解那不似中的内涵。既能寄托画家的理想,又能为群众接受,这正是“不似之似”的妙处。这一特点与前面所说的历史演变有关,诚如丰子恺先生所说,中国画是羼入了一点文学的,受到庄子等艺术的影响,往往言此及彼。又因为中国哲学观是崇尚自然,人为的因素不会太过,所以“象形”依然是主流,抽象的艺术始终隐藏在艺术造型中。此外,中国绘画由原始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书法与绘画均以线为造型手段,是一种符号式的表现手法,也成就了“不似之似”的结果。

三、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的品评标准

  南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评中国画的六条标准,便是众所周知的“六法”。首要一条便是气韵生动。中国人追求博大精深,气势宏大,气脉贯通,气象浑然,气息高雅,离不开中国哲学中念念不忘的“气”。作品中的气就是人的生命中的气,是画家作画时贯注在作品中的生命气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传陆探微创“一笔画”的概念,所谓一笔画,就是指笔与笔之间息息相关,此起彼伏,首尾相连,与书法的要求完全相同:气息相连,生生不息。所谓韵味,是指风韵,魏晋时代,流行对人物品评,品味人的气息、风韵。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人的气质、风韵也同样体现在在画面上,从骨子里体现一种人情味,是画面给予观众的回味。既有气势,又有韵味,既宏大,又亲切,回味无穷,这样的画,是大众喜爱的画。于是往后便有人把画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指出人品不高,画品不可能高。这人品高自然与做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有关,又与人的天赋有关。明代董其昌就在著名的画论《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即说明气韵既与天赋有关,又与修养相连。


琵芭行-朱修立作

  以上所谈是山水画的特点,是心中要表达的东西,看不见的意识是形而上的范围,看得见的形而下的表述手段,就是技巧。

  分享一幅画,无非是由笔、墨、形、色、章五个因素组成,虽然水墨画离不开水,但水分是含在这五个因素之内不显露的。

  1、笔——历来画家与评论者都很重视用笔。唐代张彦远说:“夫象形必在形似,形似须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历称骨法用笔。又说:“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处求其画……以气韵求其画,形似在其间也。”把用笔放在首位是因为须“全其骨气”,中国画是在吸水的宣纸上作画,下笔后不能改,落笔成形,画家所有的思维、气脉、情绪,在下笔一瞬间,便固定在纸或绢上,成了修正不了的记录,故其难度之大,超越其它因素,于是画家们对骨法用笔总结了许多经验:“意存笔先,笔尽意在。”(宋代郭思)元代杨维桢是书法家亦画家,他说:“书与画一耳,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书画同源”成了共识。而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加之点的配合,点线节奏变化,极富艺术表现力,其魅力不在体积的塑造,而在符号的艺术文化上。说中国画“不科学”,真是说对了,因为它是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2、墨——中国传统山水画,特别钟情于水墨而不假颜色。无疑这也是受中国哲学影响,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聘略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者,腹笥也,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其重本质而不重华表如是。唐代张彦远说:“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与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同出一辙。就是不喜欢看五色的表象而重“在腹”,重表意。王维也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工,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把水墨奉为高雅、纯洁的品质代表,与“俗”成为对立面。(其实也未必,许多人以为光用墨便雅,雅俗的关键在个人修养,心中俗,出手便俗,无论怎样用墨都俗,心中脱俗,用色也不俗。)自王维之后,追随者一改唐以来李思训金碧、青绿盛行的画风,将王维奉为“南派山水”的鼻祖,水墨山水画自宋肇始,元之后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有泼墨、惜墨、枯墨、积墨、破墨……诸法行世,直至今日之“现代水墨”。

  3、形——“不似之似”的造型观,是将画者的立意与物象结合在一起,谓之“物我相融”,于是有“意象”之称。意象是以作者的意图去取舍、改造对象,令其成为“剧中人”,而不是任意篡改,夸张与变形,或故意弄得“夺人眼球”而毫无内涵。形不仅仅是指物象有形,笔墨亦有形,“下笔成形”正是用笔的重要技巧,笔下的形就是意和情的记录。尽管追求“不似”,但“应物象形”仍然是崇尚自然的法规,是令群众接受的途径。


松雪山居-朱修立作

  4、色——六法中谓之“随类敷彩”,为何形象色彩不随光影而变化?因为整个中国绘画体系是围绕着“顺应自然”的哲学体系而建立,随类敷彩同样体现这一法规,如要改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由于西画色彩的影响,多数人已经接受了画面“色调”的原则,也应该说是一种发展。然而特殊的画风与宣纸等材质的制约,总的来说,山水画依然重墨轻色,这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5、章——古人称之为“经营位置”,即安排画面结构,但突出经营二字,说明不是随意的信手涂抹。章法的讲究,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最后效果。即观众的第一印象。所以要“惨淡经营”,从立意到取势,定宾主,分主次,辨清浊,以及疏密呼应,对比,协调等。都应有所考虑,所谓“意在笔先”。当然,绘画本来就是灵活的事,不能刻板一块,如果下笔之后与事先设想不符,也应顺着思路去变化与发展,所谓“层层生变”。也有一种偶然性与即兴创作,但不管“层层生发”还是即兴创作,都免不了要符合章法的规律。因此在学画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推敲研究是很重要的,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与研究,才有可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


  6、意境——通过笔、墨、形、色、章诸因素把作者的意图,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有诗意的境界。意与境、情与景的交融才叫意境。为什不叫“主题思想”?因为意境不是明确而直接地给予观众以指向,而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留下给观众发挥想象的空间,得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散”的效果。

     关于意境的阐述,诗论、文论中有许多介绍,不在此赘言。


前排右起:亚明-傅抱石-等;后排右起朱修立-魏紫熙-等


李可染为朱修立改题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