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奔流,文脉绵延。南京艺术学院这所拥有百十余年办学历史的高等艺术学府,不断以华彩的艺术之笔续写着中国艺术教育的绚丽篇章。在母校的陶甄下,一代又一代南艺学子,将蔡元培先生题写的“闳约深美”作为至高的艺术追求,接力攀登艺术高峰,为国家文艺事业竭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6月14日的南艺校园,洋溢着一份特别的暖意,一位毕业60余年、年届耄耋的老校友,带着凝结自己数十年艺术求索历程和成就的画作,以及对母校和恩师的深情厚谊重返母校,向母校交上自己躬耕美术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厚重答卷,同时也为亲眼目睹母校今日的崭新面貌。
(安徽省美协艺术顾问、南艺安徽校友会名誉会长、1957级校友朱修立)
上午10时,南京艺术学院与安徽省美术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南艺校友朱修立艺术展开幕式、个人作品捐赠仪式隆重举行。著名画家、安徽省美协艺术顾问、南艺安徽校友会名誉会长、1957级校友朱修立;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艺原校长冯健亲,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海燕,安徽省财政厅原二级巡视员江永泓,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合肥市委宣传部原部长林存安,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南艺党委书记俞锋,校长张凌浩,副校长张捷,副校长李彤,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宣传部部长李志鹏出席活动。活动由张捷主持。
(南艺党委书记俞锋致辞)
俞锋表示,南艺与安徽省美术馆因艺携手、因美结缘,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苏皖文化艺术合作新平台、新样板。双方将深度整合馆校优质资源,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朱修立先生为南艺1961届校友,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探索中国画现代性问题的画家之一,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拓展当代美术审美意趣,诠释“以物写我”的艺术感悟。同时他又是滋兰树蕙、桃李芬芳的艺术教育家,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朱修立先生带着个人艺术展重回母校,并向母校捐赠作品,这是对母校培养之恩的真情回馈,更是对“爱校荣校”南艺传统的传承发扬,同时也为即将走出校门的2024届毕业生们树立了模范榜样。
(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致辞)
王岭表示,在安徽省美术馆建成开放两周年之际,与南艺开展全面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皖苏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次生动实践。安徽省美术馆将以此次巡展为起点,不断加强与南艺在人才交流培养、学术研究、典藏征集、展览展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南艺是朱修立先生艺术生命的故乡,1976年先生赴安徽工作,长期在艺术院校辛勤耕耘,桃李芬芳,为安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展览摹写了先生艰辛而宽阔的求索之路,不仅是先生艺术成就和艺术品格的全面展示,也是南艺形散神逸、心高气净学脉精神的真实写照。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南艺原校长冯健亲)
冯健亲表示,作为朱修立同班同学,欣闻老同学要回母校举办艺术展,当即应允参加今天上午的活动。冯老深情地回顾了校史变迁以及当年同班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盛赞朱修立先生在追求中国画民族风格与现代感相结合的创新上独树一帜,其耄耋之年仍活跃在美术创作一线,不遗余力关心、支持青年学子的高尚精神,令人敬佩感动。
(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
周京新首先表达了对朱老的崇敬之情并表示,朱修立先生基础宽阔,涉猎广泛,在艺术创作中敢于变革、善于变革,其作品充分展现了金陵画派与新安画派的深度融合,凸显了南艺中国画专业特有的学术风骨,值得年轻艺术家和学子们学习借鉴。先生今天的展览也是南艺中国画专业发展的一幅优美长卷,充分彰显了其命维新、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
(朱修立向母校捐赠书画作品,张凌浩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朱老颁发收藏证书。)
(朱修立向母校师生赠送专著《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2023级中国画专业管沁蕊同学作为代表接受赠送并献花。)
捐赠仪式结束后,朱修立深情地向母校表达了感恩之情,并表示离开母校(工作至1976年)近半世纪,今天回母校举办艺术展,感到莫大荣幸。对于陈大羽、李长白、孙瑜等老师如同父母般的恩情时刻牢牢记在心中,看到母校各方面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此次“回望青山写真意——朱修立艺术展”(南京艺术学院巡展)是全国巡展首站,也是意义非凡的一站。展览以“远溯博索·大师艺脉”“踏遍青山·以物写我”“夙心往志·美育传薪”三个单元,全面展现朱修立作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亲历者和美术教育实践者艰辛而宽阔的求索之路。南京艺术学院是朱修立艺术的启蒙与起点,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秉持“闳约深美、不息变动”的精神,传承南艺文脉,坚持守正创新。此次展览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的“溯源”,也为皖苏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带来新的启示与力量。
当日下午,朱修立先生在冯健亲、俞锋、张捷的陪同下,看望年过百岁的恩师孙瑜先生,共叙师生情谊。对于恩师在自己求学期间的教诲之情、资助之恩,朱修立念念不忘,交谈中不禁潸然泪下。见到孙瑜老师如此健康,他由衷地感谢天赐恩师高寿,才有机会得以今日相聚。
(内容来源:南京艺术学院 安徽省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