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文林细揣摩——画家张文林与八大山人文人瓷

2019-02-01 来源:中国画刊 浏览:16799 次

遇一人倾心,择一城终老,有如此情怀的人往往都怀揣诗与远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文林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离开了徽州,将梦想的种子撒落深圳并潜心耕耘廿多年,如今无论是国画还是文人瓷,都开始在艺术之林崭露头角。


凡事皆有因缘,穿越历史的尘埃,八大山人与张文林之间冥冥中暗合了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生于徽州,离瓷都景德镇一步之遥的张文林又在等谁呢?

莫道秋色无处住,霜花昨夜为谁红

张文林,一副邻家哥哥的样子,骨子里却有着平平仄仄情趣。还在徽州时,就随大舅郑初民老先生学习古诗词对联的奥秘,后创立文学论坛【诗情画意】,于无数美好时光里采颉古人春风十里的足迹。

2014年,在安徽省第五届美术大展上,张文林在水墨淋漓的八尺屏巨作《霜花昨夜为谁红》题诗:“琴书都在半山中,袖拢新安半岭风。莫道秋声无处住,霜花昨夜为谁红”。在他眼里,经霜之后的满坡红叶,是高山流水,是松风间的天籁之音,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的豁达和情趣。


如今,在宣纸上游刃有余,研习文人画三十年,有很深水墨功力的张文林,又开始了文人画瓷的新探索。观其瓷器作品,无论是 “听鱼观花”,还是“正是河豚欲上时”无不将书法的线条、国画的皴法包括诗词文学等诸多“文人画”修养用于瓷的载体之上,焕然一新地赋予瓷器新的审美情趣。

不久前的一个早晨,当一只坏坏的、贼贼的“小胖子鱼”形象浮现其脑海时,其瞬间童心未泯地想起河豚被威胁后膨胀身体的萌态,并骨法用笔地令之跃然瓷面,甚至,雌性的河豚,头顶之青花似乎烫过的发型——萌萌的,有如《捉妖记》里胡巴的调皮。


张文林认为,笔墨是传播心情及正能量的,即便是冰冷的八大山人也有着内心向善的正气及温暖层面,故时代赋予笔墨新的高度,也是对八大山人的最好诠释。

如今,张文林的八大山人文人瓷也越画越多,越画越美,知音亦越来越多。

追寻八大山人高贵的宁静

张文林早年笔墨便有着八大山人的踪迹,甚至有缘于徽州同其大舅郑初民老先生一同拜观过八大山人真迹。

他潜心研究笔墨三十余年,天南海北地在历代书画真迹中用心揣摩及研究,并在淡墨处用心极深。观其作品,墨色“清、透、醇、厚、宁静”,为其一路来笔墨有形的追逐和无形的思索。


徽州歙县原县委书记叶如强先生曾评价张文林的画作:歌德之言,灵魂纯洁的宁静,或曰高贵的宁静。张君之画,氤氲着宁静、清纯、淡雅、温暖,“依依墟里烟”,“人间四月天”。不是秋之萧疏冬之冷寂。若新安传承蕴籍为绘之源,自修高洁温莹为心之源,复浸淫莫奈之光影、冠中之恬淡以及东山魁夷之物境,此画风可流长也。心随物转,境界亦由岁月际遇而变。大千世界,姹紫嫣红,时代精神,人文情怀,容后闲谈。


留与文林细揣摩

2001年,已定居深圳的张文林曾专程两度亲临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故居朝拜,每去,必于八大山人墓前虔诚地跪拜磕头,其崇拜笔墨源头之虔诚可见一斑。


一个人,一句话,一首诗,才有了他与八大山人与文人瓷器的交集。

这一切,注定张文林与深圳、与八大山人、与文人瓷之渊源,前世注定。

八大山人有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留得文林细揣摩”——或许便是八大山人留于后学张文林的启示吧。


备注:文林的作品展《我们眼里的春天——新安张文林书画艺术展》已于2019年1月9日下午15:30在深圳市宝安图书馆开幕,画展延期至1月20日(周日)上午结束。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指导,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和深圳市龙华区文联以及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宝安区摄影家协会共同承办。

文/易水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