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兴泉:牧驴者的水墨之歌

2018-04-04 来源:中国画刊 浏览:17525 次

《人民日报海外版》王其连

  毛驴是不被人关注的牲畜。可有一个人,对毛驴却情有独钟,而且30年如一日一往情深。如今的他已经把一头头毛驴演化得令人爱不释手。这个人就是水墨画家刘兴泉。

  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是
30年前的初冬。我到解放军某部采访,政治部的同志向我介绍了一个战士,说他爱画小毛驴,并且画得栩栩如生,战友们很喜欢,争相把他的画邮往家乡。我觉着有趣,写了文章。

  认定他必将成为画家是20年前的事。他在他的故乡省会合肥举办个人画展。我听说后赶去了,觉着他十年一以贯之不改初衷且取得了成就不简单。那次画展很轰动。观者一个个发着会心的笑声。看了他的画展,听到他对画的见解,我大长了一番见识,而且感到了他潜在的能量。正是从那次开始,改变了刘兴泉不过是步名画家黄胄的后尘画毛驴的观念,知道了刘兴泉和黄胄的区别:黄胄用的是线条,而他用的是线条与墨块。刘兴泉的画表现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展示的是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他的聪明在于悟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道理。他的作品不仅来自前人的绘画和理论,重要的是深深地根植在了时代泥土的芳香里。

  也是那一次,我知道了刘兴泉画画靠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梦想。因为梦想,或田间地头,或青草河边,或驴棚磨道,或牛行马市,他都留下了足迹和身影。为了深解毛驴的性情,他以驴为伍,结驴为友,常与之朝夕相处;为了把握毛驴姿态,他追随毛驴,一走就是数里;为了观察毛驴啃蹄的动感,他趴在地上,一看就是数小时;为了捕捉毛驴奔跃的瞬间,他多次差点被驴踢伤;为了探究毛驴卧时的情况,他几次在驴棚里掌灯彻夜不眠。为了拓展视野,他还以近乎痴颠的状态,自背画夹,西行陕北,东走江浙,北上鲁豫,南下黔赣,历览万般风土民情,领略千种自然景观,采撷生活的诗情画意。
驴图废纸积如山,墨种笔耕哪计年,铁砚磨穿筋骨瘦,不信腕底无神仙。(刘兴泉诗)他的执著成就了他的手头功夫。他画驴,或从头部下笔,或从尾部着手,或从中间开道,总是左右逢源,一挥而就。一张画,数头驴,三五分钟,便跃然纸上,浑然天成。笔墨之酣畅,形神之俱现,让人叹为观止!

  日前见到刘兴泉是在龙的故乡
——河南濮阳。他应几位收藏家之邀专事创作。初冬的龙乡,颇露寒意,刘兴泉穿得很厚。他的夫人说,刘兴泉身体不太好,装了起搏器,可画起画来不要命。他五十刚过,头发却已花白,背也有些驼了,面容很见苍老。看着他憔悴的面容,我不禁生出无限的感叹:刘兴泉不容易!30年,他承载了多少寂寞?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为了他挚爱的艺术,为了给爱他的人增加生活情趣,他挥洒了多少汗水?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一幅幅妙趣横生、出神入化的画作,赞叹的是他的才华,而画作背后的甘苦,除了他个人,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在濮阳,喜欢他画的人很多。为了了却大家的心愿,他以极低的润格为大家画了一幅又一幅。他的夫人提示我,要我劝他注意身体。见他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实在不忍打断。事后刘兴泉说,我的作品能给大家带去快乐是我最感快慰的事,累点不算什么,钱更不算什么,如果因此倒下,也不遗憾。

  关于毛驴,刘兴泉说,人家不喜欢它,主要是因为它犟。可毛驴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点也不比其它牲畜差,尤其它那点敢于说不的精神是其他牲畜无法比拟的。


  这就是刘兴泉。他的事业符合了时代的需要,而且,他像一条圣洁的溪流,清澈而明亮,没留恋两旁的青绿,没在乎高山拦路,一直向前。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