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到徽州——读樊传继先生《徽乡春韵》随想

2017-03-02 来源:中国画刊 浏览:21198 次

艺术简历:

        樊传继,男,1955年生,安徽合肥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徽乡古韵》等三幅作品连续三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美术书法大展铜奖,《炊烟缭绕》等作品多次入选省级美术展览,《撩拨秋云看徽州》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安徽展区),《人间自有正气在》入选安徽省首届美术大展,《安徽古韵》获2005年安徽第七届企业文化艺术节暨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银奖,《深山访古寺》等三幅作品参加“徽墨百家邀请展”并编入大型画册《徽墨百家》。曾在合钢公司、合肥逍遥津公园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黑白天地》。美术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表,美术作品被全国多家宾馆饭店及国内外私人收藏。篆刻作品入选安徽省首届现代篆刻大展,书法作品多次入选省及展览。

 

 

        日前,道友樊传继先生送来他的大作——《徽乡春韵》的画集清样稿给我观赏,并嘱咐我为画集写几句话,我惶恐。因传继兄比我年长,我不敢妄评,但作为同道和朋友,对他多年来在艺术上的创造与坚守,我是敬佩的,尤其是他痴迷皖南山水风光,并记述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情感,给读画者一种“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畅想。

 

 

        在与传继兄的闲叙中了解到,他很早就对绘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即使在他担任国有大型企业合钢公司图书馆馆长期间,也从未停笔。作为一个安徽人他特别迷恋徽州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树,一砖一瓦,在他的画作中,总能看到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徽州的山山水水表现的淋漓尽致,带给我们无限地遐想和视觉冲击力,激起我们对徽乡的热爱。依我看来,传继兄的山水画所展示的大都是徽州的怡情逸景,雕梁画栋,风土人情,它像一篇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清新、幽静、和谐,让我们与大自然结庐,并从中感悟徽州,欣赏徽州,歌颂徽州。我感到,在画家笔下,古徽州变得十分具体而又充满着朦胧,十分生动而又充满着质感,十分鲜活而又充满着古拙——古老的樟树,漫山的枫林,以及黄山独有的奇松怪石,乃至远近田野里的油菜花,都能尽入传继兄法眼,并融入画家无限宽广的、充满遐想的时空隧道,让读画者享用不尽,犹如品尝青瓷杯中的黄山毛峰,给人温馨、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观传继兄的画作,总能使人眼睛一亮。我发现,他对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并融入现代绘画元素和时代气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以身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行媚道而仁者乐。”我在想,如果一个画家能把自然山水的型,赋予人们向往的神,并通过他的绘画语言,将那种可望、可游、可居的人间胜境,通过自己的绘画符号,展示人们伸手可触,联想可及的视觉图示,那么,我们就能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也能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光明前景,同时使人领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

  


        在品读传继兄的山水画中,我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把中国画注入了西画的绘画元素,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给人一种形式美,这来源于他注重写生,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题材,并加以提炼,避免抄袭古人,模仿名家。大家知道,古徽州是一片有着4万平方公里神奇的土地,它创造了中国独有的徽州文化,这里孕育的黄山,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给人一种原生态的美好;而新安江、古民居、牌坊群、老街、古巷等,更给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这是块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资源,传继兄抓住了它,形成了他的创作特色,手起笔落,都能让读画者看到他的那份徽州情结,和他热爱徽州、歌咏徽州,展现徽州质朴自然,浩阔壮美、清新雅丽,古风古韵的形象,从而让人恨不能即刻与徽州结缘,即刻上黄山分享“怀君旧是云中守,归去黄山尚卧云”的感受,以及“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的胜景。

  

        传继兄早在1991就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过《黑白天地》画集,但我当时无缘欣赏,此次让我写序,也得以饱览学习。在我的感觉中,传继兄内敛,为人谦和,不善张扬,不喜外露,诚实本分,是谦谦君子型的文人雅士。据我所知,近年来,传继兄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在那里汲取营养,借造化之灵气,写胸中之逸情,找理想之“桃园“。我认为他做到了,这是值得祝贺的。

 

       一元万象生新景,再量重绘致颖格。作为画友,我愿把这句话与先生共勉。是为序。

【丁寺钟;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安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联国画创作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