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名家
  • 鉴赏
  • 拍品
  • 壁画
  • 藏玩
您的位置:中国画刊 > 资讯 > 画家动态 > 【艺术大观】山水画的审美——著名画家朱修立先生艺术心得分享
  • 【艺术大观】山水画的审美——著名画家朱修立先生艺术心得分享

  • 2022-12-13  作者:梅森  来自:朱修立 点击:41284 次

  •        应安徽省美术馆邀请,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公益平台——西庐雅集创始人、著名画家朱修立先生于12月3日在安徽省美术馆举行题为《中国画一一哲学的代言、灵魂的载体、生命的润滑济》专题艺术讲座,为广大书画爱好者诠释 “天人一体,物我相融”的绘画理念,带领大家进一步提高山水画的审美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 现将朱修立先生的讲座内容要点予以刊发,以飨广大画友。


        “天人一体,物我相融”是对哲学思辨的认识,是物质与精神的互为转换。投射到绘画中,则树立了“以形写神”的艺术标准。朱修立先生进一步阐述:形是形象,是作画的对象是物质,经过技术处理,升华到精神层面,有了可供欣赏文化内涵。在物质转精神的过程中,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所起的作用,是画者的认知髙度,决定了技术的转换能力,因此是精神的能量,促使技术的提升,转而对形象变化的内涵有进一步的升华“意象”的内涵升华。“以物写我”就是“以形写神”的现代词,“我”的内涵应该是画者个性与社会共性的涵合,提升“我”的含金量,不仅是画者的必修课,也是作品能否为大众接受的关键。只有受众多了,文化艺术才会起到社会作用,才可能成为历史积淀。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朱修立先生说,这关乎天、地、人的关系。前贤认可自然界的伟大,从而对天地山川崇拜欣赏、品鉴品味,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天地山川的敬畏之心!是大格局,而不是去描写眼中所见之局部(风景)。故称之为山水画。因为是大格局,所以不是对局部风景的“写实”,而是按自己的理想去塑造画面的“境”也不是西方人说的“造型艺术”,而是“写”心中之“意”的“造境艺术”。当下流行的对景写生,其实并不是中国山水画的观念。因为是“造境艺术”,所表达的是作者自己,因此才说“以物写我”。这个“我”,应该是集传承与时代之“大我”,提高我的“道”,是关键,道在前,技在后。


          朱修立先生说,天地宇宙充满了“气场”,是一个整体中国画就要传达“气”的观念。气韵生动、气势磅礴,形容画面的效果;“气息髙雅”,指画面能流露出画者的文化修养;“气脉贯通”指画中笔墨及形象需要成为一个整体.。同时,画者“气局”(心理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画家的发展层次。如此种,在其它的画种理论上是鲜有所闻的。

      

          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的品评标准朱修立先生进而阐述南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评中国画的六条标准,便是众所周知的“六法”首要一条便是气韵生动。中国人追求博大精深,气势宏大,气脉贯通,气象浑然,气息高雅,离不开中国哲学中念念不忘的“气”。作品中的气就是人的生命中的气,是画家作画时贯注在作品中的生命气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传陆探微创“一笔画”的概念,所谓一笔画,就是指笔与笔之间息息相关,此起彼伏,首尾相连,与书法的要求完全相同:气息相连,生生不息。所谓韵味,是指风韵,魏晋时代,流行对人物品评,品味人的气息、风韵。


          朱修立先生说,一个人的气质、风韵也同样体现在在画面上,从骨子里体现一种人情味,是画面给予观众的回味。既有气势,又有韵味,既宏大,又亲切,回味无穷,这样的画,是大众喜爱的画。画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人品不高,画品不可能高。这人品高自然与做人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有关,又与人的天赋有关。文若其人,画如其人,明白中国画并不属于“以我写物”而属于“以物写我”的范畴,那就解决了一个方向问题,而不至于思想混乱、目标不清。

           中国山水画,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画面无非是“片石数树而已”。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树石在形象上富有变化,能塑造多样审美状态(形式美)树石能承载筆墨变化的审美趣味:或厚重,或流畅,或潇洒,或稚拙……这正是中国山水画所要表达的艺术性。学习山水画,打好树石基础不可或缺!


          总结起来,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定位,应该在格局大小上,所以称之为“博大精深”。博大在于气局,无论三笔两笔,还是千言万语,是在“写”,而非“描”,不能“小家子气”!那种精雕细刻,谨毛谨细的做作,都不是中国山水画所提倡的审美!

        朱修立先生最后强调:搞艺术要有家国情怀,要关心国家形势,要有历史发展观。过去由于国力不强,总以为西方文化先进,说明我们中间有些人缺乏文化自信。认为,当下全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重整社会道德观念,彻底摆脱庸俗的金钱艺术观保持艺术家的灵魂干净,弘扬中国画的人文精神,从而建立新时期的文化艺术面貌

     

          艺术简历: 朱修立先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早年曾参与和见证南京新金陵画派的创立和发展,后调入安徽省书画院专职创作。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先生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美术类高级职称评委,全国美展评委,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光明日报画院名誉院长合肥晚报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画刊网学术顾问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0年,朱修立先生参与以傅抱石先生为首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团,壮游两万三千里写生,有作品入选《山河新貌》画册,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978年随李可染先生上黄山、九华写生,聆听教诲,收获颇丰。1980年参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国中青年十人画展,出版《河山如画图》画册。1984年至1998年多次出国从事教学、艺术考察,并举办展览等活动,得以对西方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并作为中国历代书画作品的展品对外展出。回国后,在合肥、马鞍山、汕头、广州、上海等城市举办个人展与联展。2002年参与63米巨幅山水画《三峡史诗》的创作,后在南京、深圳展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活跃于海外,曾旅居欧美数载,从事艺术考察,举办个展及讲学。众多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博物馆,澳洲国家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等及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并定期展出,1993年曾被文化部评为年度优秀专家。 

            2007年5月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荣宝斋画谱(72)》、《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等数种画册。梅森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