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平
新安画派著名画家
  • 山水大家,薪火传承——新安画派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书画艺术展

  • 2017-08-22  作者:  来自:张仲平 点击:22490 次
  • 核心提示:

      2017年8月17日,由安徽省博物院、宿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墨彩华滋  薪火传承——新安画派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书画佳作展”在备受期待中拉开了帷幕。三代大师精品汇集,重温清末、民国、直至近代新安重要代表佳作杰构,再现传统新安鼎盛辉煌,一时间,市民涌进宿州市博物馆,一睹新安画派张家三代笔墨韵味与精神。

      展览持续到2017年9月17日。



    开幕式

      八十岁的江岭书院学术顾问、当代新安画派山水画大家张仲平老先生及李百忍艺术馆馆长李农先生,省政府参事、宿州市美协主席陈光林先生,宿州市书协主席陈晓辉先生,市场星报周玉冰主任等出席开幕式。张仲平老先生的孙女张丹青硕士代表爷爷致辞说,张家以丹青报国,怀着一份情怀履行新安画派应有的历史担当。

    (第五代传人,张仲平老先生的孙女张丹青硕士代表爷爷致辞)


    (宿州市博物馆馆长刘林致辞)


    (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光林致辞)


    (张仲平先生向宿州市博物馆捐赠作品《黄山》)


    (宿州市博物馆馆长刘林代表博物馆向张仲平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展览现场





      新安张氏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祖孙三代山水画大师,作为新安画派近现代重要代表,曾为新安画派及徽州赢得诸多赞誉。

      1930年一生治学谨严的中国通史权威、《骨董琐记全编》及《中华二千年史》作者、中国著名史学教育家、北大教授书法大家邓之诚老学究赞誉张翰飞先生——“谁比黄山老画师”。


    (邓之诚老学究张翰飞山水画题跋)

      题写中南海《新华门》匾额之作者、京师大学堂斋务提调、三代帝师袁励准老夫子更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深得大痴三味,故是合作”之美誉。

      袁老夫子素以气节名重海内,即便是本家袁世凯称帝,其亦不屑迎合,然一世同翰飞先生互为知己,其评翰飞先生拟云林之作——“著笔不多,墨韵自足,即此已加人一等”,给予翰飞先生“合作”之至高评价。

      合作是古之书画术语。

      唐代孙过庭《书谱》称合作为:“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

      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或画)写(或画)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

      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用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而明代董其昌在跋宋米芾《蜀素帖》时便有:“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当为生平合作......”


    (三代帝师袁励准老夫子三代帝师袁励准老夫子题跋)


    (张翰飞先生《秋山图》,及左右翰飞父清举人张恩诰先生六尺对联)


    (三代帝师袁励准老夫子三代帝师袁励准老夫子题跋)

      一代围棋宗师过旭初在《张翰飞序》中赞道:“生平豪侠好义,广交海内书画名家,与画友王梦白、陈师曾、黄宾虹、许承尧、钟刚中等经常相聚共研。同乡黄宾虹、许承尧二老等尤器重之,并推崇他的诗、书、画可为三绝,且为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

      过老先生、宾虹老先生以及翰林许承尧老夫子(民国歙县志主要编修者)用“新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首”来称誉当时的张翰飞,足见张翰飞在当时新安画派中的显要地位。

      1929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美展,张翰飞《云栈泉声图》 、《杪秋图》两幅作品参展分别以70及80元现大洋找到伯乐藏家,被评为“最优奖”。

      前日,由安徽博物院、宿州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墨彩华滋  薪火传承——新安画派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书画佳作展”之展品,为2011年新安画派大家张仲平老先生将自己及祖父、父亲之《新安三张,百年山水》共一百三十幅力作捐于安徽省博物院,作为研究新安书画薪火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遗产献给国家,为后世学者研究、学习和展览重要资料永存安徽省博之三代大家精品的其中之五十幅。此次安徽省博物院与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馆联展,是此批蕴含新安画派继承发展之实物系统全面地公开,向世人、学者展览的第二次。也是续与“新安画派传承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清四僧】故宫特展之后的省级地方博物馆就新安画派学术作品的又一次面向世人之展示,意义非常重大。


      遥想六年前,2011年捐赠展时,扬州市文化局局长、扬州市博物馆长、新安张氏世交顾大风先生在刊发的《拂来历史的尘埃--新安张翰飞、张君逸、张仲平三代书画捐赠选》序言和研讨会上高度赞扬道:“在当下艺术品市场持续繁荣,价格一路飚升。在这样的前题和背景下,捐赠行为正折射出张氏一门的道德修养和高风亮节,反映出仲平大哥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和无私情怀” 。

      而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亦撰文《三代书画称妙手一门文采出风流》中称赞道:“……得知仲平先生将自己珍藏的祖孙三代一百三十幅作品捐赠安徽博物院并被认可收藏的消息时,不禁感慨系之,张氏诗礼传家,父辈祖辈皆有义举,乡间传颂。乡儒许承尧曾经在张翰飞画上题诗勉励道:‘横川似练平,霜树醉秋色。远怀利济功,期君绍前德。’仲平此举,堪为世人楷模……”




    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教授近年来作如下文字评论三代艺术成就道:

      明末清初,新安画家群体,在朝代更替之际崛起皖南。人品高洁,师友造化,写黄山白岳,冷峻高旷,尤以渐江大师名动遐迩,人称新安派或黄山派。一代奇才石涛和尚,亦往来黄山,自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论者亦列入黄山派。他们像正统派一样重视笔墨,但以天地为师,胸富丘壑,独抒个性,又被称为个性派。

      上世纪以降,出自新安的黄宾虹(1865-1955年)、汪采白(1887-1940年)与张氏一门中的张翰飞,直承新安传统,吸取时代新机,被称为“新安三雄”。其中黄宾虹与汪采白,因长期投身艺术教育或得享大年,早已名垂艺苑,而张翰飞虽然在二三十年代早已获教育部奖,名噪一时,但因以业余身份作画,加以去世为早,如今已少为人知。

      张翰飞(1884—1939年),原名鹏翎,号新安居士,安徽歙县定潭村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后来成为现代著名学者的姐夫吴承仕(1884-1939年)偕行,进京参加举贡会考,后寓居北京。民国时期,曾在交通总长、铁道部长叶恭绰属下任高级助理,亦曾任北京《晨报》编辑。抗战爆发后,拒绝郑孝胥拉拢去满洲国的高官厚禄,返乡创办定潭小学。

      张氏学识渊博,精通诗、书、画、印,亦雅好收藏,深通画理。他在业余习画时,正当传统文人写意画受到西学冲击,引进写实主义成为改革中国画的主流认识,他则参加了主张“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后来又参与创办了《北平中国书画研究会》。先后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黄宾虹、汪采白等过往甚密,自觉继承明末清初的新安派文人画传统。

      同时,他非常重视写意精神,对于石涛笔下的写意精神,心领神会,积极阐发。曾《题秋山独啸图》曰: “放笔直扫,抒写胸中郁勃之气,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者为林麓,何者为烟云,何者为人物屋宇,更不知何者为笔墨,容友荆关董巨,容心其间,出自天然,独辟蹊径, 此清湘所以俯视一切也。”

      他的书法,擅长章草,出入碑帖。绘画由倪、黄入手,上追董、巨、荆、关,对于宋元以来南宗诸家,靡所不喜,亦无偏嗜,尤能穷其意境之所在及迁变之故,所以他的艺术独树一帜,笔墨凝重,章法谨严,画风雄厚沉稳,无清代新安派诸家的冷峻,却多清明和谐的气韵。作品《云栈泉声》和《杪秋图》曾入选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 

       张翰飞的一些作品,直接描绘黄山景色,同时刻画徽派民居。《定潭八景》屏(1939年),以“双峰架月”、“磐石垂纶”、“永桥秋色”、“福地传钟”、“定水观鱼”和“云硅闻春”等图,描绘家乡山水。景点众多,风光富丽,悉心描写,详于细节。诸如古道、 河流、 水车、 田园、 垄亩、 寺庙与徽式民居,一一入画。画出了历史积淀和田园气息,寄托了深厚的乡土感情。

      张君逸(1905-1969年),翰飞之子,字昌骥,号黄山人、息庐老人、定潭村人。青少年时代,随父在北京读书,先学理工,后转新闻,获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双学士学位,长期就职于北平《晨报》。业余奉父命随黄宾虹学画,从许承尧、袁励准学诗文,琴棋书画鉴赏书画俱擅。同辈交往过从,皆过旭初、张大千、吴镜订、徐燕孙、王雪涛、汪慎生、启功等名家。日寇侵华,他为不失气节,避归故里,一度投笔从戎,后潜心书画,曾于抗战后在屯溪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因历史问题被审查数载,无罪释放后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一度为艺术学院)任教,“文革”中受迫害去世。

      张君逸的绘画,由业余而专业,学养深厚,笔力恣纵,画路宽阔,构图多变,画风峭拔秀逸。他从新安籍画家黄宾虹、汪采白入手,上追宋元明清优秀传统。上世纪30年代便参加1930年成立的《北平中国书画研究会》,利用故宫古物陈列所研究传统,不仅临摹功深,跨越南北宗藩篱,而且善于吸收同代大家的长处。他的花卉为小写意,近于明人勾花点叶一派,但更峭拔,书法并擅隶书、章草、草书和楷书。 

      入新中国执教艺校以来,他更加重视以造化为师,在洒脱中见精诣,于古法中出新意......教学之余还撰写了已毁于“文革”的《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发展》书稿

      张氏一门的第三代传人张仲平,1939年生于北京,笔名梦松,号黄山人。......“师传统,参西法,师造化,成一家。”青少年时代,他通过临摹父亲和古人的作品,打下了扎实的国画基础,......上世纪80年代前半叶,开始由仿古转入山水画创作,在书法上也下过功夫,广取法, “悟不通”,终于在八九十年代间自成一家。 


      张仲平的山水画,渊源于新安文脉,又具有包容性。对于古代传统,不仅取法渐江、查士标、石涛等家,也不排除“四王”一系,更上追宋元的南北两宗。对于近代山水画传统,除去家学之外,更向诸多大家学习。特别是古代石涛的潇洒灵动与水墨氤氲......近年的黄山作品,景象愈发高旷雄伟,笔法更加奔放豪迈,色墨更加浓湛动人,时有题诗抒怀,表达了精神的旷达,个性的豪放,坚强的生命,勃勃的生机与造化的神奇。


      正如孙克先生所称:“他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黄山神采,更得黄山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命,腴润温厚,骨肉停匀,云水涌动,氤氲酣畅。在当代黄山之作中堪称上品。”


    (张仲平1985年石涛笔法创作作品《带雨草鲜图》)


    (楚图南题 张仲平《黄山云海》巨幅)

      ( 薛永年教授评张仲平老先生《五百里黄山四季图》长卷:“起伏聚散间富节奏韵律,大胆细心中见良工苦心,历史文脉依稀,时代气息浓郁。布局精心,笔墨豪放,壮彩潇洒,神韵高迈,不仅四季萃于一图,而且融西法于腕下,阳光充沛,透视合宜,真并世少见之黄山力作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文化复兴、民族艺术的发展不能丢掉文脉,张氏一门三代的薪火相传启示我们:与区域画派相关的世家与家学,正是学校以外传承文脉的重要途径。而张氏11代家藏的书画作品以及递藏中的研究积淀,则为传承文脉提供了宝贵视觉资源和历史智慧。2011年张仲平全家把一门三代的130余幅绘画精品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以及画集的出版,都是为新安文脉的传承和民族艺术的发展做出的有益贡献。 

    薛永年 2015年12月~2016年1月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