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新
上海书画名家
  • 以诗心作画 写无声之诗——李传新“诗意江南”山水画展观后

  • 2016-10-19  作者:夏硕琦  来自: 点击:10279 次
  •         金秋季节,李传新在北京举办了“诗意江南”山水画展。画展以抒情、平和、清新的格调,温雅、明丽、沉静的气质,表现出大江之南山光水色与人亲的诗情画意。画家以山水画的艺术形态,化景物为情思的艺术手法,传递出对大自然的诗性感受和亲切的内心生活状态。在画展学术研讨会上引发出诗意画创作与以诗心作画的有关话题。

            诗是时间性艺术,画是空间性艺术。在中国画创作中追求诗画互补,相得益彰之妙。“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作诗要能够把时间艺术空间化,作画要能够把空间艺术时间化。通过艺术的匠心加工处理,诗要具有绘画的可视性、形象性、空间性,画则要具有诗的含蓄性、会意性、时间延展性。

            古人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是空间,“宙”指时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不仅要表现可视的立体感的空间,而且同时要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去追求富有音乐效应的时间感,通过想象和联想而产生余味连绵不绝的效应,从而成为时空一体、充满精神荡漾的小宇宙。上乘的诗作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目前者”,具有绘画的可视性、空间性也。上品的画作则应具有“写不尽之意,见于象外”,“象外者”,象外之韵致,言外之意味也。具有诗歌余音绕梁、回味不尽的时间性。绘画创作不但要创生动人艺术意象,更要追求“象外之象”,“境生象外”,也就是追求诗的意境。

            绘画若要达到“有形诗”、“无声诗”的艺术效果,还必须从本体着手,要力避“生吞活剥”、“临渴掘井”方式。所谓画不够,诗来凑。画完了,再去翻诗集,勉强摘上几句,凑合风雅。其结果是:牵强附会,貌合神离,甚或风马牛不相及,终是两张皮。把绘画中的诗意形式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

            诗画结合,画中有诗,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的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独特的民族特色之一。就其表现样式而言,大体可分如下几类。

            其一,画家从诗人的诗作中引发独到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从诗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以诗人的诗意去构思、创作诗意画。如画史上常见的“王维诗意图”、“李白诗意图”、“唐人诗意图”之类。

            李传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惠风和畅》、《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画作,就是缘起、或兴发于王安石、王羲之、黄庚等的诗作,而创作的诗意画。他的《岭上种桃花,春深红十里。人家笑语声,都在桃花里》写清人端木百禄诗意。诗的意境很美,既歌赞了劳动之美,又神往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洋溢着桃花深处笑语声的浪漫气息。但我觉得这幅画似可再进一步做些推敲,如若弱化中景的山丘,以使画面更虚灵、空旷、畅神,再进一步强化红花的浓郁韵致,虚实相生,诗画合境的艺术效果是否会更进一步提升?

            其二,画家在自创的画作上题自作诗。画作虽已完成,但意犹未尽,作诗补之。借助诗境弥补画境,以诗意拓展画境,或以诗意阐发、点醒画意,诗画合境,以求诗画相得益彰之妙。明清以来的文人画,盛行自画自题自作诗,而且每见题跋很长、很满的状况。

            但我以为,画上不题诗,并不等于无诗意,就如同画上题了诗句未必就真有诗意一样。更为关键、更为本体的是:如何以诗心作画、以诗人之笔意结构画面的问题。“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黄庭坚说李公麟有诗的灵感,本可以作诗,但他却挥毫写作“无声诗”,也就是以诗心作画。倪云林的画充满荒寒、冷逸、清寂的意味,论者说他笔头凝霜,因而笔底多为荒寒之境。笔头凝霜的比喻,似可作以寒冷的诗性之笔写无声之诗的联想。凡此都想说明,以诗心、诗笔作画,才可以从根本处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古人作诗、作画强调“兴会”,所谓“只取兴会所到”。若无“兴会”,艺术创作的灵感何来?审美感兴既是绘画创作构思的发端,又是点燃创作激情的火种,更是绘画意象创生的核心、灵魂。离开画家生命体验的所谓“创作”,往往会陷入技巧、程式套路演练的泥潭。离开生活之源中的独特审美发现,怎么可能创生出只属于自家的独特审美“意象”?更何谈“象外求象”的诗境?当今画坛形象空洞、内涵贫乏,“兴不称象”的画作充斥,盖源于此。诚如黄庭坚所言“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心妙才能笔妙。惟有以诗人之心在审美静观中去观察、体悟、发现大千世界之美,以诗人之感兴、诗人之笔意去创生绘画之境界,才能获得意趣不尽的诗意、画境。

            精准而客观地描述山水形态,不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意象创造,象外的意蕴,象背后的潜台词,才是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刘勰曾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状溢目前”追求的是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秀”,“显”,“卓绝”;“情在词外”追求的是隐藏于象外的意蕴,“文外重旨”,“得意忘象”才是根本。

            我并不认为李传新的画作,已臻完美之境,但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可以发现他不像有些画家那样把再现客观之景作为鹄的,而是用心在探寻绘画的诗性。他走在艺术探索的路上。

            李传新有多幅作品写江南春色,如《梨花春燕》、《惠风和畅》、《东风何时至,已绣湖上山》等,都景中含情,传递出春潮涌动、满目生机,在画家心底激起的情感波澜。他笔下的春色之外,蕴含着春风得意,春意醉人,人间春色的诗情画意。他描写江南仲夏时节,旨在表现《风清鸟语树阴凉》的情感体验,表现《绿荫泊舟》的惬意与诗情。他写江南古镇周庄,关注的是《和风》中的水巷民居所蕴含的悠悠文化古韵;写秋天的乌镇,着意于古桥沧桑,与金秋的明艳相辉映,古今交融,耐人品味。

            他画的《冬雪归舟》可说是情满于画,灰暗的寒天,寂寂然的白雪,归舟停泊,然而在这一片沉寂之中,在空荡荡的水巷和消弭视线的远方,却深隐着“归舟”还乡、亲人团聚避风寒,这样的温慰人生的真情。余味曲包,静中生动。情以景显,景在情中。情具象而为景,无画处皆成妙境。

            李传新的“诗意江南”,画得情感浓郁,诗兴盎然,蕴含着“民胞物与”情结,和对自然山河的深爱。画中江南梦里求。梦为何物?因情生梦。李传新的《诗意江南》满是他心中的乡愁。

    2014年12月于北京 天道酬勤书屋

    • Copyright©2017 www.cnhua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画刊网
    • 北京市海定区紫金数码园1号2号楼2层209  电话:18601002511
    • 皖ICP备11001565号-3
  • 中国画刊手机版